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书籍 > 正文

股市心理学

 编者按:乔纳森·迈尔斯,成功的心理学家与独立投资者,投资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专家,行为管理与金融方面知名演讲家和顾问,英国心理学协会会员。他曾经在伦敦大学及东伦敦大学学习心理学与教育学,还曾经管理过VocationalFocus公司——一家提供管理及个人职业发展咨询业务的公司。股市中最常用到的话有:或许、希望、可能、有这种可能、虽说、虽然如此、我觉得、可是、似乎,所有这些想的说的都语带保留,而话语背后的行为才是决定以后行情的关键。

 第一部分股市心理学与市场认知

 

第一章 心理经济学: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

 

 

任何一种促使你作出某种投资决策的方法都可以称为策略。这些方法可以是经验法则, 也可以是理论分析。“ 好的投资策略唾手可得” 其实是句反语—所谓“ 知易行难”, 这些策略的实施并不简单, 因为它需要投资者逆常识及自己的直觉而行。

事实上, 正是这种“ 与众不同” 的能力, 造就了成功的投资。为了更准确地衡量投资价值, 心理经济学理性综合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评价体系。但与此同时, 当你从自身角度出发观察真实的金融市场时, 又需要避免感情用事。而这两方面的平衡可以通过运用P. R . O . F. I . T. S . 体系达成。换言之, 心理经济学理性提供了实现投资策略效用最大化的方法。下面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一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 

 

个性

每位投资者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目标、个人偏好、信仰和处世态度, 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对成功的渴望及对失败的恐惧程度也因人而异。这些重要特征的差异促使人们作出了不同的投资选择。**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各类型投资者的性格特征千差万别, 展现出的投资风格也迥然不同。他们或谨慎, 或冲动, 或富有技巧, 或勤勉, 或肤浅, 或见多识广。通过阅读本书的第七章, 你可以确定自己属于哪种投资者。

人们常常无法全面把握自己个性中的重要方面, 并且忽视环境对个性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还可能压抑自己的天性, 以为改变了自身的投资者类型, 投资效果即可有所提高。事实上, 成功的投资不在于改变, 而在于改善。

 

关系

当你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 你与另一位投资者形成了某种关系。实际上, 你经常与很多投资者形成某种关系。买方和卖方相互影响, 而价格则随着希望加入交易的投资者数量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如果想成为买方的投资者居多, 价格将上升; 反之, 如果想成为卖方的投资者居多, 则价格将下降。

其他关系也会对投资交易产生影响, 你的家庭和你所属的群体都会影响你的决定。有时, 他们会推进你的投资计划或对其有所修正, 而有时, 他们的介入可能会与你的投资目标发生冲突。

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这种关系与公司的股价息息相关。如果员工之间关系欠佳, 例如一个部门对另一部门的工作一无所知, 员工对顾客漠不关心, 或员工之间互不信任, 这些都将从根本上影响公司的股价。

 

特立独行主义

特立独行主义又叫反常规主义, 用于形容那些游离于普通投资大众之外的投资者。特立独行者意味着我行我素, 完全由自己拿主意。

成功的特立独行者从外表上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记, 他们的典型特征在于, 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 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做法或观点。不妨想像一下几只瞪羚在水潭边静静地吃草的情景。瞪羚看起来很平静, 好像在全神贯注地吃草, 但它们的大脑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

这样, 当狮子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从其藏身的有利地形向瞪羚突袭时,它们仍能飞速逃离, 只有掉队的在劫难逃。这掉队的瞪羚就是一个特立独行者, 为了多吃那么一点点草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是认识到了远离普通投资大众存在的危险, 大多数投资者, 无论是私人投资者还是专业投资者都选择了跟风。他们认为与大众一致的投资是安全的, 因此, 认定以大众普遍认同的方式进行投资可以避免风险。 

真正的特立独行者与普通投资者在目标上并无二致, 但前者的决策建立在充分的信息、丰富的经验以及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有时, 这意味着与普通投资者相同的决策, 前提是普通投资者的决策是适当的; 而有时, 他们会坚定地作出与普通投资者不同的决策并能获取高额利润。个中诀窍在于把握时机—知道何时跟风, 何时逆行。

灵活性

当投资者接二连三犯同一类型的错误时, 投资收益会变得遥不可及。例如, 投资者常常对信息反应过度, 致使把股价推得过高或压得过低。他们认为一则坏消息会让更多的坏消息接踵而至, 而一则好消息会使更多的好消息纷至沓来。甚至当有证据表明投资效益难以为继时, 他们仍不能及时改变思路, 无法意识到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自己的反应已经过度。**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很多投资者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投资风格, 总是一相情愿地固守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伊利诺伊大学的约瑟夫· 拉科尼肖克所指出的, 人们总是不愿意改变, 因为用过去的模式进行思考总是比较舒服。结果, 投资者可能会重复同样的行为, 一次次重蹈覆辙。

那些投资风格足够灵活的投资者则知道适时改变策略, 并从中获利。通过阅读本书的其他章节你将发现, 具备灵活性是作出正确投资策略的重要基础。

 

信息

无论是电视新闻或股票经纪人的建议还是你自己的分析结果, 这些信息都有助于你作出正确的投资选择。但是, 你究竟需要哪种类型的信息, 多少信息才算够用呢? 你必须确切地把握自己的信息来源, 并有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掌握充分的信息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沉溺于搜集大量信息, 认为信息多多益善, 那就过犹不及了。不幸的是, 很多投资者都误认为信息越多就意味着信息越充分。

成功的投资者能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后予以利用。毕竟,除了搜集信息之外, 我们还应该有时间享受成功投资的喜悦。

 

陷阱

很多投资者会因为那些投资专家能说善道且言语中透露着权威, 而选择听从他们的投资建议。殊不知, 这正是投资者应该极力回避的陷阱。此外, 投资者还往往容易受那些所谓计划、方案的吸引而上当受骗。

这些陷阱往往包含很多潜意识性谬误, 导致投资者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正如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金融学教授沃纳·德邦德(We r n e r De Bond t) 所指出的, 当人们只记得自己的胜绩时, 他们会低估失败的后果。

确认偏好指出了这样的一种趋势: 在你完成了一次股票交易后, 你会刻意搜集、利用那些与你原先的判断相吻合的信息, 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导致你重新考虑上述交易的负面消息。这种现象与私人及专业投资者一再掉进的另一个陷阱—沉没成本偏好非常相似。投资者总是习惯以已经投入的成本为基础衡量过去所作的决策, 却不考虑因为时过境迁, 原来的理由已不再适用。

贪欲和恐惧无疑是最容易令投资者失足的陷阱。为了轻轻松松获取利润, 很多投资者选择从众策略, 从而迅速衍生出终将破裂的投机性泡沫。这些泡沫一旦破裂, 除了心底的悲伤, 这些投资者往往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 心理经济学理性提出你应该回顾这次投资, 审视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真的合乎理性。

 

策略

无论你属于何种类型的投资者, 假定你具备足够的理性而不会感情用事, 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策略的运用。无论你喜欢亲力亲为, 积极参与自己的投资活动还是喜欢退居二线, 由别人替你作决定,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所谓策略, 是指你用以筛选投资机会的系统性方法, 它可以方便而有效地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风险程度。缺乏有效的策略, 纵使你对自己了如指掌, 你还只是在一片漆黑之中端枪射击—你可能拥有一把好枪, 但你根本看不见靶子。**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如何运用这一体系

P. R . O . F. I . T. S . 体系是这本书的重点所在—个性、关系、特立独行主义、灵活性、信息、陷阱以及策略, 构成了投资成功的心理经济学的理性方法。每章章题上的图表标明了本章读者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

 

策略的选择

在现实世界中, 存在被动型与主动型两种投资策略。被动型投资策略较为机械, 一般只选择那些风险较低、价值较稳定的投资组合。主动型投资策略则较为灵活,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具备相应风险水平的投资对象。你是选择小盘股、成长股、蓝筹股亦或是投资于新兴市场的投机基金, 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无论你属于何种类型的投资者, 只要你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并且避免系统性错误, 市场上存在足够的空间供你选择不同的投资机会。

被动型策略——购买指数基金

大多数资金管理者试图通过定期调整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 这种主动型策略往往无法满足客户对高收益的追求, 因而对客户的吸引力日益下降。这时, 很多投资者意识到与其挖空心思跑赢大市, 不如稳稳当当, 但求能与市场保持同步。

这正是被动型策略的做法: 选择主要股票指数中的一系列绩优股票, 例如某一种主要股票指数中的前1 0 0种股票进行投资, 然后长期持有这些股票。

在最近1 0 年里, 从先锋基金到保诚人寿保险, 再到R i c h a r d B r a n s o n ’s Vi rg i n 基金, 大量指数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基金大多有着不错的表现, 因为它们是股票市场基本走势的反映, 而股票市场的长期趋势是不断上升的。

此外, 这种投资方式还有其他优点。因为这些股票由基金公司打理, 这可以缓解你的焦虑情绪及急于抛售的冲动。各基金一般都奉行分散化的投资原则, 从而降低了风险。你很可能会因为感觉专家在为你理财而使各种基金成为你的一种长期投资。你所需支付的佣金通常很少, 甚至根本不必支付佣金, 因为并不存在管理成本。

此外, 主动型基金往往稳定性较差, 因为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它们需要不断地买卖股票。与此相反, 指数基金则有着更好的稳定性。指数基金投资策略因为剔除了基金经理的人为因素而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种策略能保持长时间的统一而不受个人动机或个人特点的影响。

如果你生性谨慎, 这种策略将非常有效—它的风险仅仅稍高于银行储蓄及住房互助储蓄。许多养老金计划都把这种方式作为其总体策略的一部分。

 

被动型策略——轻易致富法

投资者总是试图规避市场起伏及市场风险, 但又并不完全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如果像大多数人一样, 你定期将钱存入养老金账户, 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资金非常安全, 而且到期后会有可观的回报。对此, 你毫不担心。这种方法的广泛应用得益于两大原因: 其一,它是一种强制性储蓄; 其二, 它的投资期具有很长的跨度, 因此具有复利效果。**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大多数人从来没试过定期向任何一种投资工具投入一定金额的资金。相反, 如果你很容易便能挣到钱, 一次度假、一辆新车或一件给祖母的礼物, 诸如此类的消费很快就花光了你的储蓄。但是, 如果你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定期向你自己设计的储蓄计划里存入一定的资金, 你的钱会不会增多呢?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养老金计划或保险计划的内容, 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计划所支付的利息极低。实际上, 资金的管理者并不需要太出色的表现, 因为无论资金的管理成效如何, 你都会定期付款, 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普通的社团存款, 如存款期间相同的话, 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而且, 如果你具备足够的自律, 坚持在3 5年里定期存钱的话, 你不仅可以获得累积的利息, 还可以完全拥有本金。而有的养老金计划针对那些提前退出或转让计划的投资者制定了苛刻的惩罚条件, 或者规定你所投入的资金必须一直保存在计划之中, 只有当你退休之后, 才能用于向你支付养老金。这看起来很不公平, 但这的确是你所付出的代价。

我并不是怂恿你将自己的资金从各种投资计划中撤回来, 很多职业养老金计划, 比如说英国的保健服务堪称世界一流, 但是你应该对自己的生财之道以及其他投资机会具备清醒的认识。上述投资策略所要求的资金投入很少, 而它所带来的长期回报会使你的自律“ 物有所值”。

下面介绍一种小技巧: 将定期储蓄与指数基金投资相结合, 每年向指数基金而不是储蓄计划投入一定额度的资金。这种投资方式将带来很高的收益。图3是对储蓄计划与指数基金所带来的回报的简单比较。其基本假定为: 在3 5 年里每年将1 0 % 的薪水用于投资, 定期储蓄与指数基金的年收益率分别为8 %与11 %, 初始投资额为1 50 0美元。 

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包括高风险的投资品种, 那么你应该在组合里加入低风险的品种以避免不可预见的损失。定期储蓄—一个专业养老金计划加上一个自制的长期储蓄计划不失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上上之选, 它甚至可能会成为你所使用的最好的策略之一。

 

 

主动型策略

为求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的人就像那些无论冷热都系围巾的家伙, 透着一股固执劲儿。如果选择与常识背道而驰并执行某种主动的策略, 你必须具备充分的理由。

行为金融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 以3 ~ 5年为一个周期, 一般而言, 原来表现不佳的股票开始摆脱困境, 而原来绩优的股票则开始走下坡路, 注意, 这并不是绝对的。换言之, 价值型股票开始变成热门股票, 热门股票则复归为价值型股票。价值型股票一般受到的认同度较低, 因而其市盈率也较低; 而热门股票, 也叫成长股, 往往因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具有较高的价格。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沃纳·德邦德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理查德· 塞勒对将热门股票等同于“ 赢家” 而将价值型股票等同于“ 输家” 的观点进行了验证。他们分别构造了一个“ 赢家” 投资组合与一个“ 输家” 投资组合。结果, 他们发现在此后的3 年间,“ 输家” 组合中3 5只股票的收益率比“ 赢家” 组合高出了2 5 %。**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投资者都被市场上对热门股票的宣传与吹捧所吸引而不断地买入这种股票。结果, 市场价格被推到了远高于该股票真实价值的水平。而当投资者最终发现热门股票的价格虚高时, 热门股票的价格走势则调头向下, 出现了大逆转。

投资者对股票真实价值的滞后性判断成为推动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的主要动因。因为大多数投资者都很难放弃自己原来认定的看法, 而且, 他们认为继续保有自己的投资符合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意识不到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结果, 他们往往因为反应过于迟缓而错失良机。另外, 很多投资者都不能接受在比自己的购入价格还低的价位卖出股票。这有时被称为“ 部署效应”。结果,投资者往往总是等到损失已经非常惨重时才忍痛斩仓。这些投资者没能形成既定的策略, 而只是在市场上追随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从来没有作出自己真正深思熟虑过的决策。

虽然当一只股票的价格开始下降时可能的确有它的内在原因,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公司可以重振旗鼓, 从而完全改变公司的面貌。但是, 这个事实经常被投资者所忽略。一旦投资者察觉到选择某只股票是一个错误, 其价格便开始直线下降。随着市场上这些股票的利好消息踪迹难觅, 这些股票不再受到分析师的宠爱, 甚至不再受关注, 投资者开始心灰意懒, 争相减持手中的股票, 使股票价格不断创下新低。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再次因对情况变化反应滞后而作出了投资上的过激行为。而这对明智的投资者而言, 即是机会所在。

根据以价值为基础的策略, 精明的投资者会购买那些目前价格走势较弱的股票, 并寄希望于这些股票价格的最终走强。基本上, 这些都是绩优股票, 它们的价格因为投资者的错误判断而被低估了。这是一种长期型策略。一旦价格开始上升, 就可以证明这种策略是对的。

然而, 价值型股票与热门股票之间的交替存在一个循环, 你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因此, 购买一只你认为有很大上升空间的价值型股票或“ 输家” 股票可能意味你必须长期持有这只股票—这并不容易做到, 尤其是当你看到大把的机会从你眼前掠过时。如果你在错误的时机买入了这样的股票, 你真能只为了这样的一个希望等上5年吗? 

 

惯性股票

如果你曾经体验过车子紧急刹车时安全带压在肩膀上的感觉, 那么你已经感受到了惯性的存在。从物理角度看, 惯性是指当物体的驱动力停止后该物体拥有的继续运动的趋势。

如果X Y Z企业的股票最近表现不佳, 投资者会认为它将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直到出现大量的反面证据, 他们才会改变看法。类似的, 如果该股票最近几个月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 那么投资者同样会相信这种势头将得以继续。这就是惯性思维, 它可能会完全违背事实, 比如, 市盈率可能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预期收益并不足以支持投资者所支付的高价。在最近1 0年内, 利用这种系统性错误而赢利的惯性策略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在面临需要深思熟虑的局面时, 投资者可能会表现得过于谨慎。他们犹豫再三, 迟迟不采取行动, 以至于错失赢利的大好机会。另一方面, 一旦他们开始进行投资, 他们又会一头扎进去, 这就是所谓的“ 谷仓关闭效应”。投资者心里想的是:“ 嘿, 等一下, 这是个好机会。我得快点, 要不然别人都进来后我就没机会了!” **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当共同基金的理财业绩大为改善并向公众公布这一信息时, 我们便可以看到上述现象。几乎是一夜之间, 投入到基金的资金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一旦投资于基金之后, 投资者对那些指出基金业绩可能下滑的信息开始置若罔闻。更极端的是, 他们会回避信息, 曲解事实, 并消极地不采取任何措施, 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选了个差劲的基金。

这种现象里面蕴涵着投资机会。约瑟夫· 拉科尼肖克是伊利诺伊大学金融学教授, 同时也是L S V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 他指出高惯性股票( 根据股票前6 个月的投资回报或根据股票暴涨的收益率进行界定) 较之低惯性股票, 在此后一年间的收益率要高出8 ~ 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 投资者的惯性行为, 再加上对新信息的迅速判断, 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那些开始价值回升的股票。

然而, 你等待的时间越长, 发现这种投资机会的投资者就会越多, 股票也就会变得越贵。很快, 它就不再是惯性股票, 而变成了成长型股票( 见表1)。在投资者看来, 为惯性股票支付较高的溢价是值得的, 因为他们不必像购买那些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那样为股票的升值经历漫长的等待时间。

 

 

然而, 对投资者而言, 准确识别那些价值被低估但正在实现价值回归的股票也并非易事。除了利用各种业绩指标( 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五章详细介绍) 作为价值准绳外, 还可以利用各种公开的预测, 例如对标准普尔5 0 0指数普遍的收益预期, 找出这类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然后你需要估计这些股票的上涨空间。如果预测显示今年的股价将比去年上涨3 0 %以上, 那么, 股价很可能已经到达顶点—当然, 你对此并无把握。这就需要你利用自己的直觉、经验以及心理经济学理性进行判断。

寻找以惯性为基础的价值型股票的策略的事实依据在于, 当投资者发现那些不受注意的股票存在增值潜力时, 这些股票的价格就会开始上涨。当股票价格开始上涨时, 投资者会买进这些股票, 并寄希望于股价的继续上涨。从中期来看, 如果你能选对交易时机, 那么这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强的方法。但是, 你必须明白这种策略的成功并不依赖于股票本身, 而依赖于投资者对股票未来价值的判断。就像金融学教授罗伯特·维什尼所意识到的, 你并不一定要通过购买市场上最绩优的股票致富, 而应该购买那些所有投资者都认为将成为最绩优股的股票。

 

有利可图的惯性优势

惯性效应对股票组合同样有效。安德鲁· 洛(Andrew Lo) 与克雷格· 麦金利(Craig Mackin lay ) 的一项关于投资组合收益的研究结果显示, 本周收益与下周收益之间存在联系, 下周收益变化中的4 % 通过本周收益即可得以预测。如果把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分都换成小盘股, 而不是平均选取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 那么这种影响将扩大到1 0 %。虽然这种效应只存在于投资组合而不是单只股票, 同时只在短期有效, 也就是在日收益与周收益范围内有效,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明显的领先或滞后模式—大盘股带动小盘股。比如说微软股价飙升, 几天后, 其他电脑软件企业的价格也会出现上涨。

策略投资者

需要指出的是, 运用一项策略并不仅仅意味着根据某一既定原则决定买卖的时机。最重要的是, 它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方法。从心理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硬币的两面—金融标准和心理方法需要结合才能使你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可能你运用某项策略时有着很好的初衷, 但非理性的动机、错误的感觉、固执的信念等会使你最终作出拙劣的决策。**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以下是一些你需要极力避免的主要的系统性错误: 

l . 高估你自己的技巧, 把成功归因于你并不具备的能力或自己对信息、数据的重要性的排序, 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顺序。

l . 对某项投资有特殊的偏好, 然后为强化这项决策的正确性而曲解一切信息。

l . 不能改变原来的观念, 即使存在大量证据说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 你还是执迷不悟。

l . 只记得成功的经历, 忽视甚至忘记失败的教训。

l . 急于卖出绩优股票。

l . 思想过于极端—把可能的新闻视同为确定的事实, 同时把可能性不大等同于不可能。

l . 目光短浅。遭受一点损失就开始怀疑, 畏首畏尾; 获得一点利润就忘乎所以, 鲁莽行事。

l . 稳定性错觉—把市场或价格起伏不大视同为稳定性, 而将市场波动等同于不稳定。

l . 人云亦云, 容易受其他投资者或看似权威的新闻影响, 而不去寻求事实的真相( 详见第五章)。

l . 仅凭有限的信息就主观臆断, 以为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先见之明。

l . 仅把投资当成账面资产, 而没意识到其实它是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

l . 被价格起伏的表面现象所困扰, 而忽略了价格背后的基本经济信息。

在以后的章节中, 我们将详细探讨上述错误。但总体而言, 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只有一个—导致你作出有失偏颇的投资决策。

策略的作用在于帮助你在适当的时机, 用正确的方式, 作出明智的决策。从心理经济学的角度看, 当不确定性、经验的匮乏、处世态度以及市场压力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削弱你的决策能力时, 也就是上述错误最容易乘虚而入的时候。

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是如何专注于一项投资, 以及投资潮流是怎样影响你的决定的, 从而帮助你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如果不是因为人性弱点,你早就很富有了

当你被某些股票所吸引或众多专家大力举荐某些股票时, 你怎样避免对这些股票的过度关注呢? 首先, 你要避免对这项投资的过分偏爱, 同时要防止被这项投资所具有的美丽光环所迷惑。事实上, 你要冷静地将这只股票与它的同类型股票进行比较, 清楚它所面临的压力。**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其次, 你要防止在作这项投资决策时的出发点过于片面。因信息不足或因急于逃离这个变化无常的市场而匆忙作出决策都是不可取的。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 投资者更习惯于跟随投资大众作出随机的投资决策, 而不会致力于找出一个可以在某一个时期应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投资组合的理性投资策略。

有了这样的理性投资策略, 在你需要卖出股票时, 你就再也不会六神无主地在“ 卖” 与“ 不卖” 间犹豫不决, 难以定夺。然而, 仅仅拥有一个好的策略与一个好的出发点还远远不够。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你还是会摇摆不定。 

这一领域的很多研究人员, 例如亚历克斯·贝沃勒斯( A l e x B a v e l a s ), 已经指出人们难以坚持一种策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习惯于使事情复杂化。他们认为特别成功的投资者肯定精通那些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当他们开始阅读那些投资图表时, 结果似乎能证实他们的想法。他们由此得出结论, 成功的策略必定是特别复杂的, 于是摒弃了所有简明易懂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完全可以在当时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实际上,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最正确的, 这一点

已经一次次在科技领域得到了验证。图4 提供了一些投资方式, 供你比较。

假定你和另一个人—休, 都刚开始在一家企业的X射线部门工作, 主要检查客运飞机的金属板样品中存在的问题。经理告诉你, 首先需要学会区分样品的好坏。这需要一定的经验。公司设计了一套电脑模拟程序来帮助你们提高这种能力。你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屏幕和两个分别代表“ 好” 和“ 坏” 的按钮。当屏幕上显示不同的样品时, 你和休必须按下按钮, 判断这个样品是好的还是坏的。然后, 屏幕会显示你是否选对了。

你并不知道你得到的是正确的反馈。当你选对了, 屏幕将显示“ 正确”, 而当你选错了, 屏幕显示的是“ 错误”。很快, 你就会学会分辨样品的好坏, 达到8 0 %左右的正确率。然而, 休无法得到正确的反馈。她所得到的反馈依赖于你的判断。无论她是对的还是错的, 如果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那么她的屏幕上将显示“ 正确”, 而如果你的判断是错误的, 她的屏幕上将显示“ 错误”。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 休尝试了各种方法, 并为此伤透了脑筋。

经理回来后告诉你们, 刚才你们参加的是旨在完善公司培训计划的试验。他问你在进行判断时所运用的策略。你的回答是, 很简单, 通过观察外部特征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休的答案则非常晦涩难懂, 她强调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并解释了为何一种策略有时候非常有效, 有时候又会失效。

当你听到休的解释时, 你的反应是什么? 一种常见的现象是, 人们往往被复杂的理论所镇住。就像那个老掉牙的笑话那样: 这肯定是个绝妙的解释, 因为我一个字都听不懂! 因此, 你认为自己的策略完全无法和休的相提并论, 并认定休的表现肯定远远胜过自己的。

经理想让你们做一次新的金属板分析。他问:“ 这次谁能做得比上次更好?” 休相信自己的表现肯定会有所提高, 你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 有趣的是, 你还相信休肯定会做得比你好。结果怎么样呢? 休根本毫无提高, 而你的表现却变差了, 因为你改变了自己的方法, 试图找到一个以休的复杂策略为基础的新策略! **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听起来很愚蠢, 是吗? 但这的确是投资者经常在市场上犯的一类错误。

 

跟随潮流

投资者可能会使自己的行为变得非常复杂,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正在使用一项有效的策略。而事实上, 他们的决策基础仅仅是外界流行的投资者态度。这和群体本能并无多大的区别, 投资者往往受这种本能影响而恪守某种投资模式, 即使他们知道这可能是错误的。

潮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最重要的特征是, 其发展往往很慢,几乎不可察觉, 并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会形成大众的统一看法。但这种看法一旦形成, 投资者很可能会把大量资金投入某只股票, 从而使该股票在瞬间走俏。

在潮流影响你的决定时, 有两种力量特别重要: 在作投资决策之前你设计那些需要反复斟酌的问题的方式, 以及你受潮流影响的方式, 在此前你已经了解到了前一种力量的效应。现在, 我们来探讨如何克服这两种倾向。

 

设计问题

假定你持有两只不同的股票。这个投资组合的总价值是1 0美元。其中A B C公司股票的买入价格是5美元,D E F公司股票的买入价格是2 . 5 0美元, 但现在D E F公司的股价跌到了2美元。你会愿意在承受一定损失的情况下卖出D E F公司的股票吗? 

如果你为自己设计不同的问题, 开始考虑这两只股票的总价值,那你的观点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你是否会乐于在每单位投资组合的利润达到3美元的情况下卖出这一组合呢? 

潮流使得我们难以客观地设计自己的投资问题。成功的衡量标准变成了赢利能力, 不允许存在任何损失。对投资者而言, 损失1美元的痛苦程度要远甚于赢利1 美元的喜悦程度。人们很难接受任何损失, 即使它能带来更多的总体利润。除此之外, 投资者往往只习惯于盯住某一只股票, 而不具备开阔的眼界。

在研究一家公司时, 你往往只依据各种数据、公司信息以及股票经纪的报告判断它是否值得投资。如果所有的信息显示这家公司不错,你就会认定它是一家好公司, 从而倾尽全力买进大量股票。但是, 哪些是你真正应该考问自己的问题呢? 

以下是你需要掌握的其他信息, 现列举如下: 

l 1 . 市场对这只股票的评价如何—它的价格是太贵了还是比较便宜? 

l 2 . 它属于热门股票还是价值型股票? 

l 3 . 公司的主业是否属于易受时尚影响或瞬息万变的行业? 例如服装业、电子工业等。

l 4 . 我自己的利润预期是多少? 

l 5 . 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我应该在多长时间里持有这只股票? 

l 6 . 在卖出这只股票后, 我还会寻找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吗? 

l 7 . 我应该买入多少股票? 

l 8 . 我的投资组合里应该包括这只股票吗? 

l 9 . 我买这只股票是经过了缜密的金融分析, 还只是听从了别人告诉我的所谓“ 秘密消息”? 

l 1 0. 我是不是仅凭感觉或受美好的设想所吸引而买入了这只股票? 

你的决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设计上述问题的方式。仅考虑公司本身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你错误地以自己对公司的判断为基础设计这些问题, 还是这些问题涵盖面太窄, 都意味着你没能全面考虑决定一项投资所需要了解的市场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为了避免在变化莫测的情况下惊慌失措, 或一相情愿地为损失找借口而作出头脑发热的决策,你需要从各个角度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 “ 这个公司真的值得我投资吗?”**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受潮流影响

所谓潮流是指时下流行的某种策略或某只股票。今年的热点可能是即将出现的转基因公司, 而到了明年, 各基金经理可能又会争先恐后地将资金投入到另一个新兴的市场上。

关键在于当投资者购买股票时, 他们总以为自己的决策是对的。他们的依据是, 大家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思考, 并且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谁都不愿意离大集体太远。因此, 大家都选择了跟随潮流。即使投资失败了, 只要他们能相信自己已经尽力了, 那么要他们接受损失的现实也并不太难。

有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却很难。这个避免陷入潮流旋涡之中的方法是要求自己绝对诚实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投资决策是完全由我自己作出的吗?” 成功的投资在于完全由自己作决策, 而非假手他人。此外, 投资利润不仅与你选择投资的股票有关, 同时还跟你所选择的投资时机关系密切。

 

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

在所有内在和外在压力影响你的决策能力的情况下, 找到最佳时机介入市场并非易事。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特立独行者, 则更是难上加难。你可能以为自己作出了突破常规而且明智的投资决策, 然而隐藏在你的投资决策背后的惊慌与恐惧情绪往往令你在错误的时机作出或卖或买的决定。

当市场价格如自由落体般直线下降时, 即便是最明智、最有经验的投资者也可能会在震惊之中匆忙作出决策。在股票市场经历了1 9 8 7 年1 0月黑色星期一的一泻千里之后, 投资者是否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开始购买那些价格存在很大程度折价的优质股票呢? 事实上恰恰相反, 投资者一卖再卖, 完全把“ 选择时机” 的概念抛到了九霄云外。最明智的购买时机是在若干天以后, 到那时,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投资者的过度反应之下, 股票价格明显已经触底。

如果你能选择恰当的时机, 市场上的异动对你而言就意味着绝妙的投资机会。理想买卖时机的选择依赖于你对市场总体状况及某家公司基本情况的判断。这两方面因素相结合成为作出明智选择的基本背景。在本书第四章, 你将看到对这些分析方法的更详尽的介绍。现在, 我们的问题是, 为什么投资者常常惊慌失措地作出非理性的投资选择或一再贻误“ 商机”, 作出与市场或公司情况所透露的信息背道而驰的投资行为呢? 可以确定的是, 这些投资者并非完全本着反常规的原

则行事, 也不能把他们在时机上的错误选择简单地归咎为运气不佳。

部分原因在于投资者具有跟随投资大众的倾向。另一部分原因则还是可以归结到潮流这个问题上, 再加上一些内在的情感因素会令你产生对现实的错觉, 从而使你与赢利性策略失之交臂。例如, 我们都有安于现状的偏好, 对投资者来讲, 总要在某些时刻作出某些投资决策实在是一件令人很不舒服的事情。

因此, 即使某些投资很不成功, 你也会习惯于继续持有这项投资而错过了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或者你会懒于选择新的投资组合。因此, 一方面, 市场与个人偏好可能会导致你惊慌失措, 在不该买入的时候恰恰买入, 在该继续持有的时候却偏偏卖出, 另一方面, 它们也可能导致你在应该卖出股票的时候却选择了继续持有。**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为什么你会在应该卖出股票的时候选择继续持有

假设你买入了一只好股票, 理想的做法是不把它卖掉—你一直持有这只股票, 让它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增长。等到你退休时, 你可以通过兑现这些股票而大赚一笔, 从此过上悠哉的逍遥生活: 躺在加勒比海的游艇上, 喝着香槟, 欣赏美丽的日落。今天的好股票并不一定就是明天的好股票。现实情况是, 很多时候你必须为了减少进一步的损失或保住目前拥有的利润而抛售那些业绩不佳的股票。

针对投资者当抛不抛的这种现象, 行为金融学强调了三大原因。

1、决心已定

你已经下定决心, 任何事都不能改变你的决定。这可能源于自负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策并非尽善尽美, 但有时候则可能仅仅是因为对某一只股票的过分信任。你爱上了这只股票, 而爱是很难转移的, 该股票所具有的某种联系和你的个人理由足以让你继续持有这只股票。例如, 你可能拥有一个看起来能变成现实的幻想, 或持有这只股票能满足你的某种特定需要, 比如说能让你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

对有些投资者来说, 当某只股票价格下降时, 也能带给他们一种喜悦的感觉。这可以叫做金融上的自我陶醉。因为他们预计投资将不太成功, 当他们的预期得到证实时, 他们就会为自己的正确判断感到高兴。虽然这种高兴毫无理由, 但他们还是为自己准确地预测到了结果而感到高兴, 并停留在原地承受仍然无法赢利的痛苦。

 

2、构造心理账户

假设你决定买一台电脑, 并为此储蓄了好几个月, 攒够了所需要的3 00 0 美元。银行给你开了3张面额1 00 0 美元的支票。你到了商店后, 却惊讶地发现丢了一张支票, 遍寻不着。此时筹钱购买那台急需的电脑的惟一方法, 就是卖掉你原来买的那只叫做X Y Z电子的业绩很差的股票。你会卖吗? 

再假设你已经花了3 0 00 美元买进了A B C公司的股票, 一只绩优的蓝筹股票。在此后的几个星期里, 公司的基本情况仍然保持良好,但这时这只股票的价格突然毫无理由地开始下跌。跌幅达到3 3 %之后, 股价得以稳定在这一水平。你所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显示A B C 公司的股票价格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时候你会把这当成一种投资机会, 卖掉手中的X Y Z电子的股票, 从而使自己能购买更多A B C公司的股票吗? 

在这两种情况下, 你都承受了1 00 0 美元的损失。在确实需要这台电脑的情况下, 多数人会把丢失支票归咎于运气太差而卖掉手中业绩不佳的股票用于购买电脑。然而, 只有很少人会卖掉这些股票, 将这1 0 00 美元用于对A B C股票的追加投资。这些投资者宁愿将资金存入储蓄账户收取低息或将资金滞留于那些公司基本情况显示应该卖出的股票。

按照斯坦福大学的阿莫斯· 托沃斯基等研究人员的说法,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把自己的资金放到了心理账户里。在第一个例子中, 丢失支票的损失在一个心理账户中被看做是正常支取, 电脑的费用被记入另一个账户, 而在X Y Z股票上所投入的资金被记录在第三个心理账户中。因此, 在丢失支票之后, 投资者仍能轻松作出购买电脑的决定。在你的心目中, 这两个账户是各自独立的, 你仍然认为这台电脑的成本是3 00 0 美元。**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而就A B C公司的股票而言, 原来的3 00 0 美元已经在“A B C公司股票投资账户” 中被你当做是一项支取。投入额外的钱购买这只股票的话, 意味着要在这个账户里追加支取的数额, 使总额达到4 00 0 美元。出于对A B C公司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或其他原因, 例如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或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 你对资产的配置往往最终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很多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业绩不佳的股票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沉没成本偏好—已经投入了时间、资金、感情或其他成本, 投资者具有保持这项投资的心理倾向, 即使这项投资正处于亏损之中。此外, 随着损失的增长, 它们对投资者的误导作用也随之增长。因为投资者认为, 如果此时选择卖出股票的话, 不仅要承受巨额损失, 同时丧失了在情况好转时弥补亏损的机会。而且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投资物超所值, 坚信情况必然会得以改善。

另一方面, 人们一般具有“ 敝帚自珍” 的倾向。这一点可以很好地从研究人员所设计的试验中得到证实。研究者拿出一个咖啡杯让一群人写下他们愿意卖出这个杯子的最低价格, 同时让另一群人写出他们为买这个杯子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并提醒他们自己的定价要尽量贴近对方的定位以便达成交易。然而结果表明, 卖方给杯子的定价在5 . 7 5美元左右, 而买方认为的合适价位在2 . 2 5美元左右。显然, 卖方赋予杯子的价值要远高于潜在买方的预期, 因为这杯子属于卖方。这种“ 赋予效应” 很容易会导致你高估自己所拥有股票的投资价值。

 

3、逃避责任

对很多投资者而言, 他们往往出于错误的忠诚感而选择了逃避责任。

你可能认为你所投资的公司致力于社会公益, 或提供了某种急需的服务, 比如说那些产品销往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器械公司。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这家公司存在严重的亏损, 你还是会说服自己你的投资被投向了光荣的生产性领域。基金经理们都会鼓励这种忠诚, 并且他们自己也全心全意地这么认为。但是那些崇高的理想—无论这些理想是来自你内心深处还是受外部世界的影响, 并不应该成为左右你投资决策的指导原则。

可能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原因导致了你对某项投资的过度忠诚。如果可敬的乔治大叔在2 0年前曾推荐过D E F公司的股票, 出于对乔治大叔的喜爱和对他的判断能力的信任, 你一直持有这只股票。问题在于,乔治大叔不幸于9 年前去世了, 你感到如果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而出售这些股票将是对乔治大叔的不敬。因此, 你在此后的2 0年里继续增持D E F公司的股票, 即使该公司早已开始走下坡路了。

 

季节性波动

当然, 时机的选择并不仅仅指选择卖出的时机, 还应该包括买入的时机。投资者一直在寻找确定最佳买入时机的诀窍。他们发现了元月效应, 即在1 月份的时候, 那些小盘股或价值型股票的表现往往超过大盘股。每年1 2月中旬与1月中旬之间, 将会出现针对这些股票的大量交易。在本书的后面部分, 我将会把股本额作为一个因素具体探讨, 而此时股票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基金经理所面临的年终汇报压力。每年年底, 这些基金经理需要证明他们在过去的1 2个月里有着很好的理财业绩。如果基金经理向投资者所展示的基金投资组合里的股票都有着很高的回报, 同时不存在业绩不佳的股票的话, 那么他们的宣传年报就可以做得很漂亮。因此, 基金经理们都注意保留手中的绩优股票, 抛出那些表现不好的股票。**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从另一个角度看, 某些目前表现不佳的股票在未来会有较高的收益。基金经理也清楚这一点。他们并不是为了让你获利而抛售这些股票, 而是出于短期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忍痛割爱。他们必须使自己看起来能很好地驾驭那些绩优的股票, 不仅在你们—投资者心目中, 而且在他们上司—基金公司主管心目中保持这样的形象。

事实上, 的确存在专门接收这些价值被低估股票的高风险基金, 这也是年终时这些股票的价格会上涨的一个原因。这些基金通常起一些诸如“ 小公司投资组合”、“ 高风险国际基金” 之类的名字。如果投资者能够给予这些基金足够长时间支持的话, 这些基金中的确有一部分能做得很好。然而, 你用这个方法进行投资时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 而不仅仅根据它们的股本规模或仅依据它们现在不受投资者欢迎这一事实, 这样才能对赢利前景具备更全面的把握。

另一种季节性波动导致了在市场上流传甚广的这样一种说法:“5 月是抛售的季节。” 这是因为许多投资者和股票经纪人都选择在这时候外出度假。结果, 此时的市场往往在活跃程度上大打折扣。 

如果说市场上存在春季季节性下降, 那么这种下降现象看起来每年发生的时间都在提前。大概是这些投资者提早去度假了—可能是他们的投资非常成功, 开始享受自己的投资成果, 也可能是他们因为过度劳累而需要休息。而且, 这种下降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这意味着即使在度假时, 投资者也未曾真正离开市场。当然, 随着电子化交易和全球投资市场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可以在世界各大投资市场进行连续不断的交易。因此, 即使某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投资者和股票

经纪人利用假期抽出一段时间在某个地方享受日光浴, 这些人和所有的投资者相比, 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因此, 这种季节性影响正在日益淡化。

 

执行你的策略

无论你选择了何种策略, 它们的成功执行存在一些共性。以下列出了一些你在作出那些不可撤销的决定之前需要考虑的方面。记住, 我们只能通过对各种投资机会的全面分析后作出有利可图的投资决策, 而不能自以为是或惊慌失措地在错误的时机买进或卖出。

1. 理解价格起伏是市场的常态。

2. 不要目光仅盯住几只股票或沉溺于有关它们的美好设想。

3. 你需要反应敏捷, 但是今天的绩优股票可能在明天仍然有着很好的表现。

4. 不要意气用事而不正视现实。

5. 你所采纳的策略应该能同时适用于一系列股票。 

6. 不要企图看透价格走势。

7. 坚持你的策略—即使你选择的股票出现了意外。

8. 只要你认为自己的策略是有效的, 那么就不要轻易受他人影响而改变策略。

9 . 要相信从长期来看, 市场会向对你有利的方向发展。

10. 短期策略更不容易产生利润, 较之长期策略具有更大的波动性。

11 . 选定你所能够承受的风险水平。

1 2. 从多个角度考虑你的投资决策。**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1 3. 利用统计数据、金融信息及其他真实的信息。

1 4. 绝不惊慌失措。

1 5. 不要放弃自己的判断而选择跟随潮流。

1 6. 坚持应用你的策略, 无论它是进行投资还是进行定期存款。

1 7. 记住, 好的策略也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好的表现。

如果你能时刻牢记这些要点, 那么你就是本着金融上的现实主义态度进行投资决策, 而不是被其他投资者或自己的情感所左右。你将成为能完全把握自己资金的成功投资者。

 1/10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选股绝招

下一篇:聪明的投资者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Powered by hybykj.cn © 2014粤ICP备05036799号